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社會 > > 正文

20國媒體見證內蒙古現代農業新生態

來源:環球網 時間:2025-05-17 10:09:14
廣袤的內蒙古大地上,一場關于數字農業培育與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5月15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與環球網聯合主辦的2025"走讀中國"國際媒體交流活動,帶領來自亞太地區19國的23名外國記者走進烏蘭察布,探訪了中國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察右前旗植物工廠草莓基地以及宏?,F代農業產業園,見證了這片土地如何以科技之力重塑現代農業。

中國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從“良種繁育”到“科技惠農”

在烏蘭察布市的中國冷涼院士工作站,成片的冷涼蔬菜試驗田與溫室蔬菜育種大棚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作為全國首個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這里自2012年成立以來,便致力于冷涼蔬菜的科研、推廣與服務。十年來,該工作站通過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試驗示范推廣,有效解決了冷涼蔬菜的良種篩選問題,推動了冷涼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在烏蘭察布市累計增效達到2億元以上。

工作站負責人關慧明向外國記者展示工作站研制的“可飲用農藥”

工作站負責人關慧明向外國記者介紹道:“在內蒙地區,我們收集培育了240多個野生蔬菜和野生藥材品種,將陸續把這些優秀的基因注入到我們的生產當中去,讓農民享受到更多科研成果帶來的發展和幸福。”目前,烏蘭察布市的冷涼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70萬畝,成為全國三大蔬菜基地之一,帶動了數十萬農民就業增收。全市20萬戶菜農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戶均年增收約1600元。

外國記者對工作站的節水技術與生態防治實踐尤為關注。菲律賓《商業鏡報》記者邁克爾·韋斯利·卡巴貢感慨道:“運用技術讓干旱的土地變得極具生存能力和可用性,在我看來非常重要,因為在菲律賓北部有著大量荒漠土地。(像這樣)使用簡單的技術,并教會農民如何改造土地,不僅能養活人們,還能幫助他們在無需高科技的情況下養家糊口。”

伊朗記者沙羅克·賽義(右三)采訪工作站負責人

伊朗《德黑蘭時報》國際部記者沙羅克·賽義對工作站研制出的“可飲用農藥”印象深刻:“中國特別注重采用有機方式種植作物,這為世界各國樹立了典范。”

植物工廠草莓基地:數字化顛覆傳統農業邏輯

步入察右前旗植物工廠草莓基地,仿佛置身于未來農場。無菌化車間內,4列8層布局的8640株草莓植株在LED光源與精準環控系統下垂直生長。這里創造性地推出了全數字化管控智能植物工廠解決方案,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高收益,產能可達傳統種植的50-100倍,節約用水 95%,技術水平全球領先。

察右前旗植物工廠草莓基地車間內

“我們一個車間種植株數相當于6畝大田和2畝大棚的種植數量,年產草莓可以達到8640公斤,整個植物工廠的產量是同等面積大田的15倍,大棚12倍。”內蒙古察右前旗農業投資公司董事長王建偉向外國記者們介紹道。

湯加播音員格文·利亞對基地草莓贊不絕口

在種植車間外,記者們爭相品嘗了產自車間的草莓。瑙魯媒體記者雷蒙德·蒂魯阿表示這是自己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種植基地,并對嘗到的草莓贊不絕口。來自湯加廣播委員會的播音員格文·利亞為了表示對產品的喜歡,抱起裝草莓的盤子就往衣服里揣,引來一片歡聲笑語。

宏?,F代農業產業園:智慧種植引領未來

像葡萄一樣結成串的“宏福柿”

在亞洲最大的單體智能溫室——宏?,F代農業產業園,記者們領略了智慧種植的魅力:在采用智能化管控模式的園區里,RO水處理系統確保了灌溉水質的純凈,升降采摘車穿梭于10米高的番茄藤蔓間,傳感器網絡精準調控溫濕度,熊蜂授粉與生物防治技術取代化學藥劑……這座占地1600畝的“農業工廠”,以智慧種植模式實現單棚年產量2000噸,較傳統溫室增產近10倍。

瑙魯記者向記者展示手中的西紅柿

宏福現代農業產業園堅持綠色生態種植理念,已通過GLOBALG.A.P.全球良好農業操作規范認證,保證了每一顆西紅柿安全無污染。宏福農業烏蘭察布基地總經理王巍表示:“這里每一顆西紅柿都是安全無污染。每天我們有近35噸大小均勻、形態飽滿的‘宏福柿’從這里輸送到全國各地的多家品牌商超的貨架上。”

通過此次探訪,外國記者們深刻感受到了內蒙古在數字農業培育與現代農業產業園方面的創新實踐。這些成功經驗不僅為內蒙古的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全球的數字農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